“野人”王仕宝 痴迷中草药的药学教授
汉中,中国版图地理中心,秦巴山水深处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也是陕西省内中药资源优势和重点发展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南丰富的中药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中药业发展历史。
痴迷中草药,教授成“野人”
“从一开始的累而食少,到后面累饿狂食,普查中,每天在山上有在酷热炎炎的夏季喝山泉的爽劲,也有汗流浃背的舒坦,以及晚上与大家一起压标本、整理药材、谈聊琐事的愉悦心情”。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教授、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仕宝说出了自已参加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心声。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高度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2011-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8年,王仕宝被聘任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陕西省专家委员会委员、宁强县中药资源普查队长。宁强县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药材资源非常丰富,但野外工作难度大,普查任务重。山高坡陡无路行,但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设样方,王仕宝带领团队成员和实践学生披荆斩棘,用砍刀劈出了一条路。穿过灌木丛、竹林,手脚并齐,抓藤攀岩,用锄头挖出阶梯,爬上接近八十度的陡坡。
参加普查工作的还有王仕宝班上的两名学生,有一名学生不小心踩到蜂窝,受到惊扰的野蜂,毫不留情的在他小腿上叮了3个口,学生直呼:“好痛!”。远处传来王仕宝老师的声音:“跟着我快点跑!”还好团队都备了药,跑到安全地带,王仕宝及时处理伤口后并无大碍。学生也很坚强,咬咬牙没有流半滴眼泪。
经过三四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第一个样方,这时大家已经汗如雨下,身困力乏,由于时间紧,要完成规定样地里的5个样方,大家稍作休息补充些干粮就开始工作。拉样方套、拍照、记录,挖药材.....各有分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来,他带领团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山高路陡、荆棘遍野、毒蛇猛兽、天坑、马蜂等诸多困难,行车2.5万多公里,徒步行走1000多公里,调查药用植物资源1200余种,采集腊叶标本8000余份,高质量完成了野外样方调查任务。
在深山做中药材普查的王仕宝
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人人夸
2015年以来,作为“三区”科技服务员的王仕宝,经常深入佛坪县、略阳县、镇巴县等偏远农村进行中药材技术培训和勉县“双百工程”药材种植等科技服务工作。2019年4月,王仕宝结合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需要,率先提出可以依托宁强县中医医院和普查期间掌握的丰富中药材资源,建立属于宁强县中药材展示场馆。经多方努力,一座崭新的宁强县秦巴山区中药材标本馆顺利建成,该馆为宁强县召开的全国首届农业生态及药材资源大会奠定了基础,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汉中各级政府等相关领导的肯定。目前,标本馆已接待参观学习单位100余家、1000多人次,为中小学生、医疗单位、政府机构、企业等相关部门搭建了科普教育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王仕宝经常说,秦巴山区的农民非常质朴、待人诚恳,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陕南地区广泛种植油用牡丹,但是资源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成为阻碍农民种植的突出问题。2017年,王仕宝东奔西走,申请建立油用牡丹研究中心,并随即组建课题组,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团队共同开展牡丹花、花蕊、花粉等牡丹资源系列产品研发,开发的油用牡丹产品在杨凌农高会上进行展出,获得了相关专家较高评价。油用牡丹产品的研发成功帮助企业实现了产品增收和种植户增加收入的双丰收。
践行初心使命,俯首甘为孺子牛
王仕宝祖籍甘肃会宁,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之地。从小的红色教育,一直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发自内心。2015年,他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祖父、父亲的接连离世没有打垮这个坚强的西北汉子。在领导同事、导师及家人的开导宽慰后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努力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他心系秦巴山区的脱贫攻坚,只要遇上节假日,便去野外调查药材、开展社会服务。长期以来,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经常加班加点,饮食不规律,胃溃疡、肾结石、尿结石等多种疾病经常发作。以至于后来在野外工作时,经常背着药品,带病工作。
对待获得的多项荣誉,王仕宝说,荣誉是一种对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作为党员,需要淡泊荣誉、淡化名利。更重要的是,党员要勇挑使命、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乐此不疲、从不怨悔。
编辑: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