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医专:传道育德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医者犹如广袤的土地,而患者就是依赖土地的大树;师者犹如漫漫黑夜中的灯塔,而学生如同暗夜航行的船只。医德与医术水平,如车之两轮,师德与学术水平,如鸟之双翼。
由于医务工作的特殊性,“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白衣红心的医务工作者。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有一座历经500年风雨的归德古城,归德古城旁就有这样一所注重学生德育的百年医学院校——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它与北宋最高学府之一的应天书院毗邻,是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出2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医学院校。
用生命温暖生命,铸人间大爱无疆
“我觉得自己特别普通,做的都是分内的事。”
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宋静经常这样讲。
1981年,18岁的宋静从原商丘地区卫校(今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怀着对护理工作的期待和渴望,来到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戴上护士帽,穿上白大褂,穿梭于病区,宋静慢慢的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辛劳与不易。
“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此后的工作中,宋静常常会想起老师无数次教导的这句话。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宋静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对病人的负责,有的只是平凡的坚守。
从1994年开始,她坚持送医送药下乡26年,义务照看两位老人16年,去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16年,还是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率先报名参加艾滋病筛查工作,主动请缨到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宋静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照顾好每一位患者,温暖着一个又一个患者。
“当一辈子护士挺好的。”宋静如是说。
用生命滋润生命 用双手迎接阳光
2019年3月,商丘医专教师吕长坤被评为助人为乐型“商丘好人”,但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院校老师,教书育人是本职,救死扶伤也是本职。”
2011年,吕长坤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此后,他默默开始了“挽救一个生命”的守候。
时隔七年,那天,他刚完成工作,准备休息,突然接到商丘市红十字协会打来的电话,说他与一名患者组织配型完全吻合。他一下从座位上弹起,一时兴奋无比,“挽救生命”的守候终于等到了!
他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为挽救一个素味平生的生命兑现庄严承诺,“那个时候想的,就是那位素未谋面的‘亲人’一定坚持住,等我!”
接下来,吕老师经历了为期5天的“细胞动员”和4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
2018年9月17日早上6:00吕长坤完成第9针动员剂注射,12:40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任务,吕老师成为河南省第690例、商丘市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吕老师的事迹很快在学校传播开来,老师们、同学们纷纷致敬。
吕老师的事迹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身边人。
儿子说:“爸爸,你就是我的超级英雄!”
学生说:“老师,我好像对‘爱’有了新的理解”
是的,请相信: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可以做他人生命里的英雄。
把爱接力,将爱传递
宋静、吕长坤只是商丘医专教师队伍中众多优秀教职工中的一员。
从1921到2021,从归德圣保罗护士学校到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百年砥砺前行,一百年辛勤耕耘。商丘医专始终没有中断过办学历史,始终不忘为社会培养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职责,不忘将大爱的理念传递下去的使命。
“我们就是要常怀一颗大爱之心、一颗感恩之心、一颗责任之心。用大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用感恩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责任之心去对待每一份工作。”
近年来,商丘医专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医术医德两手抓,以师德模范、身边好人、善行义举教育全体师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
医学技术学院孟祥院长荣获“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基础医学部常景芝老师荣获助人为乐型“商丘好人”称号;
临床医学系和颖颖同学荣获诚实守信型“商丘好人”称号;
护理系郝文聪同学入选2017年度“商丘好人”;
……
从战火纷飞的“归德圣保罗护士学校”,到新中国的2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抗疫英雄”、“商丘好人”,商丘医专一直在努力向内培养、向外传递“爱的最高境界”。
“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队(编号186)”深入福利院、养老机构、社区一线开展服务;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队”深入机关、社区一线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疫情面前,师生主动请缨;
用血紧张,组织无偿献血活动;
……
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干得好工作,扎得住根,还能和患者说得上话”,这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最朴实的评价。
随着商丘医专整体搬迁新校区,立足新起点,扬帆新征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学校正以优异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和百年校庆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