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职院:尽锐出战 扶智扶志
国家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以来,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精确梳理,确保不漏一人。2015-2020年,共有9926名贫困学生获得教育精准扶贫,资助资金3997.23万元。同时,学院还为当地各乡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等各类人员5万余人次,成功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致富能手,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锐出战,精兵强将派到帮扶一线
刚过不惑之年便在扶贫一线因病去世的优秀干部,赵泽福;
50多岁还在脱贫一线奋战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省级优秀专家,施兴凤;
妻子身患疾病,满屋都是药罐子,却仍然坚持在基层奋战的第一书记,万朝进;
身患疾病,行走不便,依然不舍帮扶农户的第一书记,陈洁松;
有“六盘水市脱产助力脱贫攻坚第一人”之称的杨大应;
朴实本分,带领农户战天斗地的科技副镇长,马剑;
......
这一个个名字,都是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派出的精兵强将。
六盘水职院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把业务骨干、青年后备、技术能手选派到一线。至今已选派第一书记13人次,荣获脱贫攻坚方面县级以上荣誉15人次。
智力扶持,产学研训结合带动产业发展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的专业特点和六盘水的区位、资源优势,积极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在脱贫攻坚一线转化。
六年来,“苦荞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水城县玉舍镇和平寨乡、盘州市四格乡核心示范种植5000亩,每亩平均增产25公斤以上,增收12.5万公斤,种植户增加纯收入近50万元,另有6个乡推广种植30000余亩。
此外,“荷玉1号”杂交玉米项目已推广种植50万亩以上,打造了“黄、白、红、紫、黑”的五彩糯玉米特色农产品体系,平均为每户农民增产2100公斤以上,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6400万元。
同时,学院还利用循环种养经济发展思路,通过黑膜覆草、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新型农业技术应用,打造出“糯玉米—肉(黄)牛—有机(粪)肥—蔬菜”这一农村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殖产业。
六年间,学院委派专家到各乡镇举办讲座、召开院坝会、田坝会100余场,开展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电商、餐饮、旅游等技术培训,共培训20000余人次,有效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建立起以乡为单位的合作社交流群、农业产业交流群、动物防控群、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群等在线社群,实时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帮助农户发展产业。
学院还为当地贫困户推出“地租保底+反租倒包+合作社回购+利润分红”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最大限度链接贫困户。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或单位签订供销合同,解决销路问题,为党建联系点创业致富提供兜底保障。
党建引领,夯实基础促进乡村振兴
群众富不富,关键靠支部。
六盘水职院党委在不断加强自身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党建联系点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层基础。
2017年11月至今,学院共开展宣讲讲习活动60余期,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市“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以及关于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指导和帮助村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党员发展质量,规范党员教育管理。
同时,学院不断加强第一书记述职述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等措施,严肃组织生活,形成“抓班子、带队伍”的党建格局,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
2016年至今学院共开展“五下乡活动”320余次、发放物资6000余元、为村民健康咨询、文艺演出、法制宣传、农业科普、爱心陪护留守儿童等1091余人、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涉及农户12000余人。
下一步,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观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编辑:高瑜